
新手爸媽很多時會害怕觸碰寶寶的頭部,怕弄傷寶寶,特別是頭頂凹陷的腦囟位置,當發現腦囟蹦蹦跳動時,更加心驚膽跳。為甚麼嬰兒腦囟會「蹦蹦跳」呢?
人的頭骨是由數塊骨頭拼合組成,頭骨與頭骨之空間稱為頭縫,而這些頭縫會隨嬰兒年齡增長而自動縫合。「前腦囟」由兩塊額骨及頂骨拼湊而成,呈菱形,一般在六個月大左右開始縮小,大約在10 至14 個月後會自動縫合;「後腦囟」則是由兩塊頂骨及枕骨拼成,大約在寶寶出生後兩至四個月自動縫合。這些頭縫之所以會自動縫合,是由於腦囟的頭骨側邊軟骨,會將頭骨骨質化,令其逐漸縮小至縫合。
至於腦囟「蹦蹦跳」,屬於正常現象,由於腦囟下方腦部充斥不少血管,血管中動脈會跳動,所以偶爾看到的「蹦蹦跳」,只是腦部血管的脈搏跳動而已。然而,雖然腦囟有一塊堅韌的膜保護,但在年紀尚幼時仍然應盡量避免用力按壓,以免弄傷。
相關閱讀:《孕育健康BB!醫生爸爸100個育兒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