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今年10歲,就讀小學五年級,五、六歲時被發現有自閉症傾向,社交能力弱,媽媽當時不能接受兒子患病,更不能接受兒童評估中心的兒科醫生轉介小明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她只覺得兒子較靜較獨立,說很多男孩子都是這樣的……
遇事只會哭鬧不會求助
小明在幼稚園沒有朋友,喜歡獨個兒玩,不懂跟朋輩分享,不懂看別人「眉頭眼額」,很少與家人有感情交流,對媽媽多數是功能上的要求,很少感情分享或依附。為甚麼會這樣呢?小學一、二年級時,小明經常被朋輩欺負,交不到朋友,同學為他改花名、笑他為傻仔、搶他的食物、搞亂他的書包文具,常被排擠、不能入組,他不知如何處理,只會發脾氣及向媽媽哭訴。
天分愈高破壞力愈大
到了三、四年級,小明開始用自己的方法去處理:他毫不遺留記下每一個同學欺負他的過程,又開始作歌在他們面前唱以示報復,最後更用上粗口來押韻。初時,同學們覺得很新奇,被他弄得哭笑不得,之後開始有同學及家長投訴,但是小明依然故我,甚至連老師都不放過,其實小明的音樂天分很高,加上他見微知著,歌詞十分「夭心夭肺」,「very mean」。可是小明不能判辨事情的嚴重性,不懂適可而止更要堅持下去,弄得課堂期間雞犬不寧,校方甚至要把他趕出校。
找專家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到了五年級,由於學校堅持,媽媽終於肯帶小明來求診。醫生作出詳細評估,詳盡記錄媽媽產前產後、小明的出生情況,到成長過程,同時評估他在自閉症的三個重要範疇:溝通障礙、社交發展障礙及固執、狹窄興趣等病徵,有否共患病的情況,例如:過度活躍、焦慮、讀寫障礙及其他情緒問題等等。
我們初步評估小明患亞氏保加症,有嚴重社交發展障礙和很多固執行為,興趣狹窄,他被轉介到我們日間中心,由跨部門專業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精神科專責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紅十字會老師、醫務社工和言語治療師等作進一步全面評估,醫務社工更聯絡學校社工及老師,了解小明在學校的情況及困難。我們發現小明的智商及言語發展正常,不需要額外的校本言語訓練,礙於他情緒調理出現問題,容易發脾氣,我們轉介他參加自閉普系症社交小組訓練。
過程中,我們輔導媽媽,鼓勵她參與自閉症家長工作坊,詳盡了解自閉症的狀、成因、診斷及治療方法(行為治療、用藥),如何參與訓練小明的社交及情緒調理等。其實,要將精神科病症「去標籤化」,應該從小開始教育孩子及家長,了解到各人都有長處或短處及天生問題,接受及容納包容他人。
每天傾15分鐘學校偈
我們轉介小明參加的社交小組,用卡通形式教他打敗有行為問題的怪獸,我們告訴他自己有怪獸「Mean Jean」(忟憎)的乞人Jean(憎)行為,了解到在學校及其他的社交環境,別人都對他有「期望行為」,讓他慢慢領略小組參與和與人分享及溝通的樂趣。
小明的媽媽亦有成長,她懂得逐步面對兒子的問題,每天花15至30分鐘和他傾談,討論內容不再只注重學業成績及音樂訓練,而是傾「學校偈」,跟他談論學校的社交情況,協助他理解不同社交環境的複雜性及分析朋輩之間的人際關係,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提升社交技巧。媽媽亦給小明適當的支援,令他感受到母親的愛護,如果情緒激動時,教他如何正確發洩及冷靜下來。媽媽亦變得敢於面對學校和老師的討論,在輔導老師及社工從旁協助下,她也可以鬆一口氣。
小明參加社交訓練班後,漸漸明白如何適當地交朋友,他將自己的音樂天分用於替學校作歌,代表學校參與不同的音樂比賽,大家都驚歎他的天分,令他重獲自信,開始被朋輩接受(包括他的弱項),令他更易接受自己及面對青春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