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都希望孩子勝過他人,所謂「贏在起跑線」,當中引發的恐懼和不安心態往往源自於我們的腦海內、本屬成人的價值取態。價值取態的形成往往是不自知的,通常是自小受周遭人評鑑人、事、物的方法潛移默化,變成內心的思維習慣,例如我們若認為孩子不停講學校事情是「八卦」和「上課不專心」,這取態自然促使孩子對談及學校時有負面思維和反應,塑造了價值觀。
以腦科學角度說,當訊息重複次數愈多,即通電交流的次數愈多,相關的腦內神經網絡的建構愈穩固,通電聯繫速度愈快,漸漸形成了處事待人的性格,也變成了難以改變的習慣。「贏在起跑線」的黑暗面仔細分析「贏在起跑線」這五個字,我們不難了解它對我們人生取態的負面意思:
1. 長跑vs短跑
甚麼類型的比賽才這麼重視在「起跑線」的輸贏?必定是短跑,勝負關鍵只在爆炸力,而非長跑著重的心態、策略、耐力和意志力,人生是長跑抑或是短跑,家長這種想法是有遠見抑或短視?
2. 直路vs曲徑
有「起跑線」就必定有跑道,然而人生的跑道與田徑的跑道最大的不同處,就是田徑要跑最快最直接的路線,而人生跑道往往是迂迴曲折的,倘若孩子自小被灌輸要走最快最直接才是成功的路,那麼怎能接受挫折與失敗?怪不得一不如意便想不開了!
3. 終點有別
賽「跑」的目標是終點,所以田徑跑手都不會分心於觀賞途中景物,但人生的終點是死亡,我們應想想人生的目標是否要「盡快」邁向終點,抑或是仔細、認真、投入地欣賞每一天接觸的事物、感受每一刻的人生、珍惜身邊每一個人。
4. 贏輸vs協作
我「贏」你輸,我輸你「贏」已是落後的觀念,而且多人參加比賽,最終只得一人或少數勝出,這模式只會不斷製造大量的失敗者,開心者少而傷痛者多。當然在原始資源爭奪的社會中,以此作為生存之道亦無可厚非;但如今講求「雙贏」, 在共同協作互補下達致更理想和諧的效果, 在不斷競爭的心態下, 無
論孩子和家長,其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都長期處於高水平, 最終導致情緒不穩、身心健康受損、人際關係疏離,甚至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只會傷人傷己。
不斷競爭 易患抑鬱或焦慮
當家長常常抱持「贏在起跑線」的取態,自然會現於其言行,潛移默化下,子女也會變得負面勢利,戴上消極負面的有色眼鏡去看人生。筆者常到不同學校觀課、評課及主持工作坊,認識不少專業認真的好老師。他們處事都一絲不苟,不容許自己有絲毫的出錯;事事務求在自己掌握之內,為求達到理想,可不眠不休;他們教學有質素,得到學校和家長的讚譽。
可惜,由於在不斷競爭的環境下工作,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過高,導致情緒不穩定,罹患不同程度的抑鬱或焦慮,影響其身體健康,迫不得已要暫停教學,有些甚至無法再承擔起教學的工作,實是可惜!他們都是自幼被培養成堅持、認真、奮鬥而早就成功的典型例子,但正因為未能協調情緒壓力而無法長期發展。所以,當我們擔心孩子不及別人學得「多」、學得「快」的同時,也要考慮學過多和過快會否最終令其「贏在起跑線」而「輸在終點無力衝線」?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