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父親的天下,但大部分家庭中,父親與孩子的關係明顯比母親疏離。是因為社會仍然傾向相信管教子女是母親的責任,爸爸則主要負責外出工作,支撐家庭的經濟?還是在母親的推波助瀾下,而產生這樣的局面?
我的慈悲 源自我父
小時候,我的父親對我愛護有加,可能因為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他把我視為掌上明珠,父親從不吝嗇向我表達他的愛意。那時候,每個清晨,父親上班前總會在我的額上留下輕輕一吻才出門,即使我半夢半醒,仍然能感受那份甜蜜的父愛。記得有一年,我還在唸小學,冒失的我遺失了「校呔」,翻箱倒篋也找不著。父親看見我又焦急又憂慮,不但沒有半聲責備,反而拖著我的小手到街上去買「校呔」,當時已經是傍晚,商店陸陸續續關門了,但父親還是耐心地陪我找,盡力為我解困。父親對我的那份包容和愛護,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暖在心頭,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我的愛!朋友說我有慈悲心腸,我想,是那份濃濃的父愛承托著我的生命,在父親的護蔭下,讓我學懂愛與被愛。
不要霸佔父愛的空間
但是,當我做了媽媽後,整個人都緊張起來。當年兒子剛剛出生,事無大小必由我親自主理,不假外求,即使丈夫想幫忙,我也不放心,覺得男士總是粗枝大葉,不夠溫柔細心。那時候,我就好像變了第二個人,澎湃的母愛洶湧出來,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好好保護孩子成長,做好媽媽的角色。於是,我不斷跟老公說「NO」,像「不可以這樣餵奶、不可以這樣換尿片、小朋友不是這樣温習的??」然而,當母親時刻對孩子克盡己任、「全天侯」呵護時,難免有獨霸孩子的傾向,我們可能不自覺地忽略了丈夫的感受,無形中更把孩子的爸爸推到一個被孤立的境地。
其實,爸爸為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媽媽無法取代的。不論是作為母親或是妻子,都應為丈夫與孩子們留多一些單獨相處的時間,不用擔心爸爸照顧孩子不夠仔細,在爸爸的粗枝大葉中,孩子會得到應有的心理營養與成長空間。我們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獻給孩子,那不是無私的奉獻,而是對父愛時間的「霸佔」。
相信不少母親也像我這樣︰孩子小時候,每晚都會和他們看圖書、說故事,當他們的「故事媽媽」,從不間斷。而直至我懷了老三,開始體力不支,唯有把重任交託爸爸。起初我也擔心孩子們會否不適應,怎料丈夫廖啟智接替後,不消數天,兒子居然對我說:「媽咪,你走吧,爸爸給我們說故事就可以了!」我的心裡頓時酸溜溜的,甫出房門,更不禁流淚,感覺我的位置被取代了??
不過,我提醒自己要「放手」、「讓路」,要明白父親也有著與孩子親密的渴求,就讓他們父子多享受相處的時間吧!然後,自己也釋懷了很多。男士們一般不善於表露情感,溝通能力不像女士般強,因此更需要我們做母親的,花點心思讓父愛「上位」!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