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倫多大學醫學教授夏侖柏格的研究報告,音樂不止可陶冶性情,還可提高兒童的智商測驗分數。除了學鋼琴、小提琴,好動的嬰小孩不如試試敲擊樂,重複的律動有助啟發腦力,家長們或許會問小朋友五音不全怎麼辦?那正好!拍子感或許與天賦有關,但可從小培養及改善。
嬰孩期開始培養節奏感
一位音樂老師說,聽聞有一位媽媽在懷孕時,每天敲肚皮三下,過了一段時間,媽媽感覺到肚裡的小寶寶懂得回應三下!對嬰兒階段的孩子來說,簡單的小鼓、拍板、手鈴都可以培養節拍感。父母可以聽著音樂,用簡單的小鼓跟孩子一起打拍子,亦可以抱起寶寶隨音樂擺動,全身的律動是學習節拍重要的一步。節拍有如脈搏,是有規律的;培養孩子的律動節奏,亦有助穩定孩子的情緒。
木片琴打好鋼琴基礎
當孩子稍大,上幼稚園後,可以接觸一些有音高的敲擊樂,例如木片琴。以小木槌敲擊木片琴,便能奏出美妙的旋律,十分適合小指頭肌肉未發展好的小孩。而且木片琴的木片排列方法跟鋼琴有點相似,對小孩學習音高的概念或日後學習樂器(例如鋼琴),也有很大幫助。很多人都誤以為敲擊樂就只是電視上常見的鼓樂,其實除了「打鼓」,還有其他種類。其中一種最簡易的敲擊樂分類方法是:有音高的,如木片琴、定音鼓;沒有音高的,如大鼓、小鼓等。
DIY小鼓 在家也能打好拍子
不時有家長會問:小孩子到甚麼歲數才可以學打鼓?很多家長口中所說的「鼓」,一般都指「架子鼓」(Drum set)。「架子鼓」是指一套鼓,包括大鼓、小鼓、兩個筒鼓、落地鼓、腳踏鈸、兩片銅鈸。鼓手要同時間運用四肢(兩手持鼓棒,左腳踏鈸,右腳踏大鼓)演奏,如此講求四肢協調,並且要有置中重心,對於小孩子來說真的不容易。一般建議高小學生才開始學習,並先學手後學腳,才能較易掌握,減少挫敗感。
當孩子還小時,家長不妨利用要丟掉的奶粉罐或較堅硬的圓形罐,跟孩子一起 DIY小鼓。首先用卷裝的透明膠紙以「打對角」的方式封著罐口以作鼓皮。記著,要拉緊膠紙才有張力,鼓皮才有彈力,聲音才夠清脆。小朋友可以用色紙或繪圖在鼓身做裝飾。然後隨著音樂拍子,用手拍打鼓皮,這樣一個簡便的DIY小鼓便完成了。
原文刊自FAM《樂活家》Issue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