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為甚麼明明相愛,卻又互相傷害?
從已婚到生兒育女,以為築起幸福新家庭,哪知才是幾代人感情糾結的開始!
化解婆媳恩怨
中國家庭代與代的界線一向模糊,即使夫妻疼愛伴侶,可能仍習慣地傾向自己的原生家庭。
非常普遍的婆媳衝突,就是與原生家庭的界限糾結有關。婆媳之爭,爭的就是那個男人的支持。最讓男人苦惱的便是母親與妻子不和,夾在兩個女人中間,他多半逃避了事。
要處理婆媳間的問題,丈夫是最核心的人物。假使丈夫在家人面前表態,維護妻子,婆媳關係不會變成不可收拾。當丈夫能站在妻子這一邊,讓她覺得他是支持她的,她自然也會愛屋及烏,對丈夫愛錫的婆婆和家人釋出善意。
拉近養育幼兒分歧
直至家中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夫妻由「二人世界」變成三人家庭,照顧小生命成了首要任務。他們需要為孩子合力分擔養育、經濟和家務上的責任。這個階段,往往出現三代同堂的狀況,需要重新組合與延伸家庭的關係,包括接納父母與祖父母的角色。
普遍的家庭現象,就是妻子常常埋怨丈夫袖手旁觀,不參與家中的大小事務;卻不知道丈夫的被動,其實與自己常常否決他的意見有莫大關聯。面對分歧,丈夫只好沉默,以消極的逃避方式了事。
要改變親職功能不均的現象,妻子需接納丈夫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丈夫也要適時的拉妻子一把讓她放鬆,不要讓她把專注力全部投放在孩子身上。
現今社會,夫妻二人大都要外出工作,很多時養兒育女的職責會交托家中長輩,所以祖父母隔代教養的現象甚為普遍,好處在於血緣關係的牽絆下他們都會事事上心;壞處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教養方式往往存在極大的分歧,祖父母和父母之間如何協調,實在是一門學問。
臨床個案中常見家中養出個沒人管得了的小霸王。當我再進行深入的訪談,就會發現孩子調皮搗蛋,媽媽會懲戒孩子,但祖母卻介入保護孫子;面對兩個女人之爭,丈夫有時會選擇站在自己媽媽的一邊;孩子有祖母和爸爸撐腰,怎麼會聽媽媽的話?面對這三代聯手對抗媽媽的局面,媽媽又哪能有效地管教兒子?
要打破這個跨代聯盟的惡性循環,丈夫是最核心的人物。當丈夫能站在妻子的一邊,抵禦祖母的干預,媽媽才可以樹立權威,孩子才會聽話。
延伸閱讀:《代代相愛──解開糾結的關係》 王愛玲 著
電子書試讀:http://bit.ly/2E303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