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初小101 / Facebook不設防 陷阱逐個捉

Facebook不設防 陷阱逐個捉

 

今天沒有Facebook戶口的人好像社會的少數民族,無論大人和小孩都會於網絡分享心事和照片,玩樂的過程中,家長們可留意你的子女可有墮入社交網絡陷阱呢?

 

社交網絡

隨便玩玩 一生羈絆

陳太是個全職主婦,三個月前發現就讀小四的兒子以樂在網上瀏覽Facebook,追問之下,他才吞吐說是同學幫他開戶,幫他設定密碼並上載資料。由於同學幫以樂的私隱權設定為「公開」,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的網上動態,天天都有人主動把他加入朋友圈。這個同學又向他推介其他交友網站和Facebook群組,所以短時間內以樂多了許多「朋友」跟他聊天。陳太聽後本來有點擔心,但瀏覽了幾版,發覺來去只是他和同學的生活照,於是輕責幾句了事。

 

這幾天以樂的行為有點異常,常常躲在房中;每次陳太走進房間,他都慌張地迅速關掉電腦屏幕。陳太忍不住問以樂到底神神秘秘在做甚麼,以樂竟然大哭。原來他和同學在Facebook張貼了在學校廁所裡作打架狀的照片,卻被其他人公開了他們的名字、就讀學校、地址和班別等。幾日之間,許多同學讚好和轉貼,亦有留言說他們打同學過分……最後驚動校方,還處罰他們。陳太很無奈:「他們只不過想玩玩,根本沒想過別人會傳開這些相片。」

 

一經上載 無限次任睇

今年2月,本地某名校三個中一女生在餐廳弄死了一隻倉鼠,之後將屍體拋入馬桶試圖沖走,此事在學生之間的Facebook瘋傳,在網上引起哄動,甚至被報紙刊登出來。女生這樣做固然不當,但同時亦反映出她們輕視網絡威力,對個人資訊的保護意識不強,容易造成私隱外洩。最常見例子是在Facebook上按like(讚)而間接披露個人資訊,隨時被人「起底」。指頭輕按,資訊就一去不返,任你怎樣也刪不走,成為茫茫網絡大海的遺珠。

 

Faceboo不設防 私隱大曝光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譚筠樺提出,如果孩子以虛假身分開帳戶,家長應加以糾正,因為這反映了孩子的價值觀─認同使用虛假身分的行為。家長宜教導孩子網上交友和日常交友都一樣要待人以誠,不能用虛假身分騙人,但同時亦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私人資料。

 

家長小錦囊: Facebook的使用章則清楚列明,必須年滿13歲才可開設個人帳戶,家長或成人對此應予以尊重,並設法讓孩子明白。要是你敵不過孩子的糾纏,亦要有一道底線。青協uTouch網上外展社工李耀森建議,家長可以個人名義開設一個屬於你和孩子(或整個家庭)的共同專頁,記錄及分享愉快的親子片段。家長更可藉此教導孩子如何在社交網站上小心辨別不同資訊:使用真實名字的帳戶,遠較那些古靈精怪、充滿符號的名稱可信。以代號或假名的帳戶,可信性較低。 教導孩子注意網友有沒有參加一些偏激或私密群組,亦可趁機提問,這些偏激的言論有沒有影響他的想法。 即使朋友很少上載個人的新動態,亦可透過他們平常的Like & Share,了解他們的傾向和喜好,例如會否時常分享暴力短片或不雅專頁等。

 

 

(原文刊自FAM樂活家Issue19)



考試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