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老師朋友,在一間傳統名校任教,並擔任中文科科主任,學校歷年中文科TSA成績也不錯。一天,校長邀請該名老師入校長室,要求再提高中文科TSA成績,老師甚為錯愕,因為學校學生的中文科TSA成績,除了能達到標準外,已有很高的水平,為何仍要催谷學生成績呢?
文:馮碧儀 小學校長
後來才知道原來辦學團體將轄下的數十間學校作出了比較,又誤會TSA成績是反映學校的學術成績,另外又看見學校的TSA英文成績,比中文高了一點,於是要求中文科亦要提高。
辦學團體給了校長、老師壓力,於是老師惟有改變教學策略,教導適合TSA試卷的模式,讓同學操練,另外又加長訓練時間,提早上課時間及延長課後時間,目的是操練多個練習,務求令學生更熟習試題的模式。
以上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去說明TSA已扭曲了教育生態,一個本來是低風險的評估,已變成高風險,操練TSA試題的考核工具。為什麼辦學團體、校監有這樣的理解呢?原來教育局視TSA成績的數據為評鑑學校學術成績的數據,筆者得知某辦學團體成員被教育局官員邀請到教育局,教育局官員訓示辦學團體成員及校監,稱辦學團體屬下學校的TSA成績不好,要求提高TSA成績。
另外筆者亦得知外評隊到學校評估時,亦是以學校的TSA成績,作為評核學校的學術水平。教育局如此的態度,如此的做法,TSA本來是低風險,評估數據只供學校自我評估,不涉及派位的評估,就這樣被扭曲了。另外,綜觀教育局TSA的試題,每年的試題越出越深,例如小學三年級的中文科,原本是考核同學書寫賀卡的能力,在2005年的試題是這樣的:
2005年的試題
美美在香港兒童繪畫比賽中獲得亞軍。請你寫一張賀卡給她,表達你對她的祝賀和鼓勵。
但是在2010年的試題,竟然出現如下的內容:
2010年的試題
你的表哥家明獲得「創意小科學家」銀獎。請你以文山的身份,寫一張賀卡恭賀他,並寫出你對他獲獎的感想。
可見2010年的試題已經要求學生要寫賀卡及感想,比前已複雜了;另外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懂得分辨文中的「你」原來就是「文山」這個關係,三年同學需要「請你以文山的身份」其實是「文中的你」,但又不是正在作答試題的這位學生的真正名字,這樣複雜的角色轉移,三年級同學需要這個基礎能力嗎?同學在這條題目得不到好成績,是他們沒有寫賀卡的基本語文能力?還是這複雜的角色轉移混亂了他們呢?
另外,很多試題又趨向中産的生活經驗,對一般家庭的學童,由於沒有中産生活的經歷,很難解答題目,所以對一般家庭的學童來說,評估出來的結果,不是真正考到這批同學的基礎能力的。
而出版商亦在TSA補充練習作出了競爭,希望擁有這個市場,因為無論是家長、學校都為了這個已被扭曲的TSA評估而購買補充練習來替同學操練,出版商更模擬試題,題目越出越複雜。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這一種操練模式,已回復昔日升中試,學能測驗的惡現象了。
為了讓學童有健康的學習環境,請教育局三思,作出可杜絕此種扭曲教育生態的種種因素。如果未能杜絕的話,請取消TSA好了。
上篇: http://www.fam101.com/sen學生-打-tsa-怪獸實錄/